文/石绍河
有段时间,我集中阅读了一些中外自然文学的经典作品,跟随作者走进自然世界,分享和体验宁静的自然之美,寻求和领悟非同一般的精神价值,几乎达到着迷的程度。阅读的这些经典包括梭罗的《瓦尔登湖》、奥尔多.利奥波德的《沙郡年记》、约翰.缪尔的《夏日走过山间》、普里什文的《林中水滴》《大自然的日历》、蕾切尔.卡森的《寂静的春天》、约翰.巴勒斯的《自然札记》、乔治.吉辛的《四季随笔》、艾温.威.蒂尔的《美国山川风物四记》、张炜的《秋天的大地》、苇岸的《大地上的事情》、胡冬林的《山林日记》、李汉荣的《河流记——大地伦理与河流美学》等。
这些作品,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色,都以大自然为书写主题,起伏的群山,奔腾的江河,辽阔的草原,茂密的森林,日升月落,云走雾飞,四季变化,千姿百态的植物,习性各异的动物,都是作家悠然倾心描写的对象,以此来揭示和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。文笔恣肆汪洋、流光溢彩、细致入微、生动抒情,对人们影响巨大。《寂静的春天》1962年出版后,直接促成“世界地球日”的设立;《沙郡年记》被誉为“自然保育圣经”;《大自然的日历》成为“爱万物的心灵读本”;约翰·缪尔成了“美国国家公园之父”。《昆虫记》深入细腻、娓娓动听地讲述昆虫之美,《瓦尔登湖》用心灵之语述说一个孤独者融入自然、为生活做减法、为思想做加法的精神状态,都深深影响了中国读者。
自然文学盛行于欧美,影响着世界。但自然文学不是欧美文学之专有。我国自然文学发展源远流长。《诗经》中众多写草木鸟兽的诗篇,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、田园诗、山水小品、美文游记,成就了中国自然文学的独特风景,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,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。张炜把自然文学创作视为一项从事灵魂的构建工程,他以“土地”的名义进入大自然,进入生活。乡村和土地的气息、气质、气韵,是其反复吟咏的主题,用大自然的力量清理着城市的纷杂喧嚣。苇岸和胡冬林是中国的大地写作者和践行者。苇岸用最美的汉语描写最美的万物,警醒人类以大地为居所,应当对大地怀有谦卑感激之情,而不要成为一个妄为的物种。胡冬林是国内少数与世界文学接轨的自然文学作家,每天进入原始森林,认花识鸟观树辩菇,寻访打猎人、采药人、挖参人、伐木人,听他们讲述林中故事,体验观察四季美景和动植物生活,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奇妙复杂的关系,因而他的作品温情而有趣。在李汉荣的笔下,河流穿行于大地,向人类谕示着大地的伦理。他深情叩问:“人啊,倘若不找回你的心灵源头和情感活水,你们的心灵之河、大地的生命之河,又如何能重新荡漾,并映照出天地万物的倒影?”
自然文学作品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,号召人们走进荒野,重新认识大自然,保护大自然,亲近大自然,融入大自然。自然文学有其自身特征,致力于自然文学翻译推介工作的程虹教授,把其概括为三大特征。一是形成了土地伦理。“土地伦理”一语源自利奥波德《沙郡年记》。他说“土地的伦理规范反映出的是生态意识,而生态意识则意味着承认个人对土地的健康负有责任。”呼吁 “让土地所有者负起对土地的伦理责任。”“不要把正当的土地使用纯粹视为经济问题。”提出土地伦理的行为标准是“一件事情如果有助于维护生物群的完整、稳定和美感,就是正确的,否则就是错误的。”警示人们“良好的意愿为自然资源保护铺筑道路,结果可能却是劳而无功,甚至带来危险,原因就在于没有批判性地了解土地或认识土地使用中的经济导向。”二是强烈的荒野意识。自然文学中,对荒野的看法和认识贯穿始终。“荒野是人类用以打造文明这一产品的原材料。”“是进化的演出剧场。”只有保持土地的健康,才能保持人类文化的健康。荒野是一个地理概念,更是一个感觉世界、精神领域,“能否看出荒野的文化价值,归根结底在于人类思想上的谦卑态度。”“人类一次次回到这出发点,由此再次上路,寻求另一套永恒的价值观。”艺术家就是泥土中长出的一根根青藤,只有紧挨热土,才会艺术生命长青。张炜曾说:“在我投入的原野上,在万千生灵之间,劳作使我沉静。”三是独特的样式和语言。自然文学几乎都以散文或日记体写成,有抒情,有叙事,语言流畅,情节精彩,内容有趣,引人入胜,适合大众阅读。
我在从事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十多年实践中,不仅注重运用法律、行政、经济、科技的手段,还注重用文化眼光和绿色思维来观照脚下的土地,发挥自然文学潜移默化的功能,引导人们珍惜资源,爱护土地。工作之余,我常常思考土地的林林总总、今生前世,关注现实、关注当下,写出了十余万字关于土地的散文,取得了一些成绩。《散文海外版》转载了我的多篇土地系列散文,《土地的颜色》作为2005年云南曲靖市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题,《大地上的雕塑》作为2008年浙江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阅读题,并被编入多种高考复习资料。我的散文集《大地语文》获第五届中华宝石文学奖,颁奖词这样写道:“真是关于大地的课本,在不同的教学单元里,分别展示了大地上的林木花草、关山溪流、城寨屋场,以及大地上生长的历史与现实、纷争与和谐。作者热爱土地、研究土地、亲近土地……”《土地四种》与黄永玉、余光中、耿立等名家的作品一起获得17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提名奖。我的所作所为与时代契合,与自然贴近,在本地文学圈还浪得“土地作家”的虚名,这也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吧。
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,十分重视自然资源文化建设,组织了首届自然与文化论坛,召开了首次自然文学笔会,举办“书香自然,智慧人生”读书大赛等。组织开展这些活动的要义就是加强自然资源文化建设,用文学之美书写自然之美,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担当文化使命。自然资源系统的作家和文化工作者,既是自然资源的讴歌者,更是自然资源的守护者。我们要携带正义,扛起道义,保持疼痛,摇旗呐喊,通过优秀作品引导人尊重自然,强化人的责任和担当。这是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努力的文化事业。
履行“两个统一”的职责,是新时代赋予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光荣使命。踏上新征程,我们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念,先进的管理理念,共同的发展愿景筑牢思想基础,引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凝心聚力,昂扬向上,奋发有为。作为一名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的作家,理当怀着梦想,坚守阵地,直面现实,饱含诗意和激情,为自然书写,为时代抒情。